日志列表

  • 尼姑的手

    叶梦 发表于 2006-05-12 标签:

    玄色大袍飘过来,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掠过,没有一丝儿声响。 我看到的是一张宁静的脸,两道清澈如水的目光。 仿佛接通了一股电流,心灵城堡里躁动的魔鬼们像落地的水银珠,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立即沉浸在一种平和宁静的不可言说的境界之中。 我的心灵正经历着旷日持久的战争,硝烟四起,永无宁日。 我选择了逃避。... ...全文

  • 消除中美之间的文化逆差

    wuqixing 发表于 2006-05-03 评论: 3 标签:

    消除中美之间的文化逆差 吴琦幸 日前,在朋友的家中,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派对,欢迎从中国来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席间,宾主们一起引吭高歌,举座皆欢。戴玉强是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的弟子,此番前来美国是应橙县太平洋歌剧院之邀,演唱意大利著名歌剧《阿依达》》。且不说这个歌剧在当今世界歌坛的演唱难度... ...全文

  • 意识和无意识的缝合

    罗慧林 (江苏) 发表于 2006-05-03 评论: 2 标签:

     ——消费社会的文化特征 摘要:本文以齐泽克的代表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为线索贯穿全文,探索意识形态、意识、无意识的种种复杂关系,让齐泽克和弗洛伊德,马克思,巴特对话,而意识形态幻象下的“下意识”行为正是弗洛伊德、齐泽克、马克思、罗兰•巴特思考的缝合点,通过描述分析他们对此的不同思考,... ...全文

  • ■ 《超越边界》

    robbinsir 发表于 2006-04-27 评论: 10 标签:

    克利夫·欧文,我迄今所见的最具男性美的面孔,由这样一张脸,出现在《超越边界》里是最合适不过。安吉丽娜·朱莉扮演一位锦衣玉食的伦敦上流社会已婚女子莎拉,在一场豪华派对上,被骤然闯入的尼克医生一番拯救非洲灾民的激情演说深深打动,潸然泪下。拣起有人恶作剧扔上的一只香蕉,尼克说道:“谢谢,这只香蕉提供300... ...全文

  • ■ 《弹簧刀》

    robbinsir 发表于 2006-04-25 评论: 2 标签:

    我惊异于一个导演同时又是主演的比利·鲍勃·桑顿,缔造了这样一部令人难忘的片子。智障的卡尔,在精神病院同伴的喋喋不休中,展开了一场回忆。八岁时杀死母亲和嫖客的疯狂举动,让他饱受25年的精神病院生活。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无家可归的他被精神病院管理员好心收留一夜,黎明时分,房门打开,看到的... ...全文

  • 读书笔记:死亡之意味

    吹笛在湖北 (湖北) 发表于 2006-04-22 评论: 12 标签: 死亡 审美 叙述 理性 非理性

    ——文学中“死亡”的功能和意义     文学中死亡兴趣之现象。80年代中期以来,小说创作中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就是对死亡叙述的强烈兴趣。叙事人象一部精致的录音机、录象机,机械而不动感情地复制着关于死亡的叙述。死亡叙述(关于死亡的故事和关于死亡的叙述方式)成为后新潮作家的一种创作冲动... ...全文

  • 观影笔记:谁为你打开天堂之门?是表象!

    吹笛在湖北 (湖北) 发表于 2006-04-22 评论: 2 标签: 媒介 表象 集体无意识 电影

    ——媒介内容——集体无意识之表象  谁为你打开天堂之门?  谁为你指点漫漫人生?  生命之车没有等待,  每一趟仅带上一个人。  ……    其他的人在干什么?在衣食住行。还在干什么?在计划着下一趟旅行。他们在策划着盘算着,在用想象、打算、安排、计划、梦想和思考填充着大脑... ...全文

  • 回想1970年代的译制片

    fdgj 发表于 2006-04-21 评论: 7 标签:

    现在回想起来,1970年代的译制片实际上和政治需要、外交动向有紧密的联系。 记得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还是文革时代,还需要批判走资派、黑司令部的时候,而那时因为文革,我们只有一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阿尔巴尼亚友邦国家,因此译制片主要来源国家只有它。印象里有《广阔的地平线》(讲述一个劳动模范的... ...全文

  • 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四)

    rosita (北京) 发表于 2006-04-11 评论: 9 标签:

        四   女性作为男性的“他者”存在和处于象征秩序边缘这个事实,使女性被迫脱离男性为妇女建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外去书写自己。这种阴性书写必然打上女性非理性的、易于变化的烙印,不仅是一种新的文本风格,而且它“恰恰正是改变的可能,正是可以用来作反叛思想之跳板,正是变革社会和文化结... ...全文

  • 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三)

    rosita (北京) 发表于 2006-04-11 标签:

      三   “性”是象征秩序中社会性别与文本不可回避的议题,男性的性欲机体并不限于性欲本身,而是扩展到人类表达的所有形式,包括社会结构、话语文本结构。因此可以认为,父权制是男性的性欲机体的社会体现,男性也在指涉性和性欲的文本内贯穿着父权传统——对女性符码的掌控与蔑视。半个多世纪以来,银幕上... ...全文

  • 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二)

    rosita (北京) 发表于 2006-04-11 标签:

    二 电影文本不是脱离现实的超验的物质存在,而是代表着人类经验的累积,是象征秩序的外在体现,是权力压迫与反叛的场所。主流电影机制是依父权制度的“潜意识”所装配成的,电影的叙事也因此是以男性为基础的语言表述所组成的。女人在电影中如同社会学理论家所指出的,并不是一个可以意指的(一个真正的女人a real woma... ...全文

  • 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一)

    rosita (北京) 发表于 2006-04-11 评论: 1 标签:

    女性电影文本 ——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                     [摘要] 象征秩序由预先确定的社会与性的作用以及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组建而成。在男性社会中,象征秩序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文本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将女... ...全文

  • 两只驼鸟蛋与四个京剧脸谱

    青花 发表于 2006-04-10 评论: 14 好评: 5 标签:

    1、颖考叔(红三块瓦脸),《伐子都》一剧中的主角,郑国大夫,取材于《东周列国志》 2、王陵(蓝三块瓦脸),《黄金印》一剧中的人物,取材于《西汉通俗演义》。 3、郑伦(绿尖三块瓦脸),《青龙关》一剧中的人物,即“哼”将,此剧出自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封神演义》。 4、土行孙(黄象形脸),《三山关》一剧中善... ...全文

  • ■ 《爱情重伤》

    robbinsir 发表于 2006-04-09 评论: 2 标签:

    人之本质其实无非“衣冠禽兽”,在社会性的表面制约下,涌动着原欲的洪流,而人的全部复杂性,也在于必须平衡这两者,悲剧往往由此诞生。《爱情重伤》真实展现了这一幕。杰瑞米·艾恩斯饰演一位有着世袭贵族血统的英国政府高官佛莱明,过着上流社会日子,在一个派对上邂逅比诺什扮演的安娜,四目交错,年龄和身份的巨大差... ...全文

  • 让黑暗说话

    rosita (北京) 发表于 2006-04-05 评论: 10 标签:

      当《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2003)还在温和地绽放的时候,我躲进了阳光背面,细细品味《煞女》(Monster/2003)带来的揪心疼痛,不是我不爱光明,而是因为光明带来的想象几乎都无一例外会被黑暗的真实打败。似乎很绝望,这种绝望伸展于如许斑驳的光影间,就像我看到的这部《煞女》。   艾琳·... ...全文

  • 西湖的春天

    huxiaoming 发表于 2006-03-16 标签:

    上图为西湖老龙井。2006年三月初某一日。早晨空气感很强。 山里的层次很松透、自由 意味着一切都在生机中. ...全文

  • “爱莲”

    青花 发表于 2006-03-16 评论: 2 标签:

    马蹄莲 昨天是你的生日,我买了一把白色马蹄莲,默默地为你庆祝。 将马蹄莲放在瘦高的玻璃花瓶中,浇一掬清水,置于窗前案桌,听它娓娓诉说春的故事。不,也可能是仅仅是你的故事。 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这种花,尤其喜欢的是它的精神气质。外形颀长笔直,没有啰里啰嗦的枝叶,只是毫无顾忌地昂起白色的花冠,很有一... ...全文

  • ■ 《理发师的情人》

    robbinsir 发表于 2006-03-15 评论: 1 标签:

    法国电影总体上既有不避形而下的勇气,也有形而上的精神指引。《理发师的情人》概属于此。精巧的结构,以小体大,是它的特色。  12岁的男孩和已届中年的男子,同一个安东尼奥,徜徉在同一家理发店,暗恋上同名不同人的马蒂尔德的女人,而他,也见证了两个马蒂尔德的死亡。瞧瞧,够诡秘了吧。男孩在青春萌发之际,痴... ...全文

  • 空林卧雪:中国传统色彩名录

    beatrix 发表于 2006-03-14 评论: 1 标签:

    ████ 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 杨妃色 湘妃色 妃红色 ████ 妃色 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 湘妃色 粉红皆同义。 ████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quester注:这里的“品红”估计是指的“一品红”,是基于大红色系的,和现在我们印刷用色的“品红M100”不是一个概念)████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 ...全文

  • 答沈睿女史

    huxiaoming 发表于 2006-03-14 评论: 1 标签:

        问:我的学生对中国电影的反应,肯定与国内不一样,毕竟是在另一个文化中看中国的电影,就如同中国人看美国电影一样,都是自己眼睛中的对方。我倒是觉得他们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比如,电影是给谁拍的?电影作为文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是宣传、文化批评、娱乐?)等等。。。中国电影没人看(据我所知... ...全文

艺术中心

绘画、音乐、书法、艺术品、影评等